一、导课
师: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,你们以前都读过李白的诗,是不是?好,随便说说吧。读过他的什么诗,随便一说。说来讲?这位同学。
生:李白的《秋圃歌》《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《静夜思》。
师:你最喜欢哪一首,你能背一下?
生:《送孟浩然之广陵》吧。
师:你背一下吧,大家听一听。
生:(背诵《送孟浩然之广陵》)。
师:好,好,请坐,还有哪位同学说一说?好,这位同学你来说。
生:我最喜欢李白说的一句话: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
师:好,好,还有吗?哪位同学?后面的同学有说的吗?请你来说。
生:《秋圃歌》。(背诵)。
师:你就是班长,是吧?
生:不是。
师:水平不比班长差,是不是?怪不得你班长说你们班个个都是这个水平,还真是这个样子。
师:李白的诗歌有没有什么特点,同学们还记得?豪放、浪漫、读了之后很痛快。是这个样子吧?不像读其他人的诗,读了使人难受,是这样吧?读李白的诗很痛快。今天我们学的他这首诗读后也是一种痛快淋漓的这样一种感受。同学们打开书,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己先看一遍,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课文注释,一边看诗一边看注释,有些关键的地方你认为重要的你就画一画,圈点勾画。
生:(看书,约3分钟)
师:(板书课题及作者,巡视)
师:看完的同学请举手,请放下。这首诗呢,是在高中三年级,就是现在高三的同学,第5册教材里面的,我们同学是高二的,因为今天要上课,同学们才学这首诗,以前没看过这首诗的请举手。请放下。以前就看过的,举手我看一下。还是有几个同学。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吧。这位同学,请你来推荐一位同学,谁来读比较好。
生:就请我们班长吧。
师:就请你们班长,为什么?
生:他的声音比较洪亮。
师:他声音比较洪亮,刚才我听到了,确实比较洪亮,那你为什么不推荐自己呢?
生:我胆小。
师:你胆小,我觉得问题就在这儿,你们班长整天发表演说,胆量已经够大了,不能再让他大了,再大就坏事了。就因为你胆量小,所以才要练一练,对不对啊?那你说,你推荐谁来朗读?
生:我自己。
师:哎呀,太好了!
生:(鼓掌)。
师:咱们请这位同学来朗读。
生:(朗读)。
师:好,挺好的。这位同学我觉得他读得节奏还是挺准的,是吧?还有他的声音我觉得也还是洪亮的,是吧?你别看他胆小,他已经不错了,以后慢慢地练,胆子会越来越大。是吧,同学?但是胆子大可有个限度,不能太大,你说是不是这样?刚才他有一个字的读音读得特别准,哪一个字啊?
生:将(qiāng)
师:对,同学们,这个字啊,可是很容易读错,为什么读(qiāng)呢?你说说。
生:因为在这里的“将”是“请”的意思。
师:“将”是“请”的意思,以前学过这个字音吗?
生:没有。
师:我不信,学过。
生:是在《诗经》里面,学过“将子无怒,秋以为期”。
师:对,非常好,请坐。这个字有几个读音,同学们?知道吗?(板书)第一个读音我们经常读的,是什么?
生:jiāng。
师:对,jiāng,“将要”,第二个读音呢?
生:jiàng。
师:对,“将领”,名词了,对不对?第三个,就是qiāng,是什么意思?
生:请。
师:对,请。“将进酒”,就是什么意思啊?
生:请喝酒。
师:很好,很好,下面我们来一齐读一遍。将进酒,一二……
生:(齐读)。
师:停停停停,你们觉得读得怎么样?太快。读古诗要注意,当然该快的时候要快,对吧?但是基本上呢,是要稍微的舒缓一点,这是读古诗的一个基本的语调吧,要舒缓,速度放慢一点,同学们读得太快了。好,重新来,将进酒,一二……
生:(齐读全诗)。
师:呼儿将(jiāng)出换美酒,还是将(qiāng)出换美酒?
生:jiāng。
师:什么意思?
生:拿。
师:对,“拿”、“取”。注意。还有一个字的读音,“千金散尽还复来”,读“hái”复来,还是读“huán”复来,哪位同学来说一说。老师,我认为应该这样读……
生:我认为两个都行吧。
师:为什么呢?
生:因为“千金散尽还(hái)复来”,就是他还会回来的;“千金散尽还(huán)复来”,“还”(huán)也有回来的意思。
师:言之有理啊,还有其他同学要说一说的吗?这位同学请讲。
生:我觉得应该念“huán”。
师:为什么呢?
生:这样比较符合古人的语言习惯。
师:噢,你对古人的语言习惯很有研究啊?
生:不是,因为古文里,大多数这个字都念“huán”。
师:对啦,很好,我觉得这位同学很细心啊,同学们如果你查一下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,你查到这个字的时候你就发现一个问题啦,什么问题啊?这个字是没有“hái”这个音的,也就是说,它在古代就只有一个读音的,对不对啊?那现在呢,现在汉语当中,它有了两个读音了。所以读古诗的时候,遇到这个字,读“huán”是对的。那么你要是读成“hái”,有时候也是对的,是不是?根据语言的具体情况,有时候读成“huán”,有时候读成“hái”。读了两遍了,我觉得还不够,下面同学们自己放开再读一遍。
生:(大声自由读)
师:读完了,下面咱们这个样子。同桌或前后桌你们自由结合一下,互相商量商量,讨论讨论,你认为我在读的过程中,感觉到哪一个句子不好处理,大家商量商量,看怎么读才能读出点儿味道来。现在,大家互相商量一下。
生:(讨论,教师巡视)。
师:为什么要请同学们商量一下呢?这首诗它是一首叙事诗,还是抒情诗啊?
生:抒情诗。
师:对,抒情诗。尤其是李白的抒情诗是很豪放的、飘逸的,这是李白诗歌的特点,因此你在朗诵这首诗时要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。咱们先请这位女同学把这首诗朗读一遍,我觉得不能叫朗读啦,应该叫什么?
生:吟诵。
师:对,很好,应该叫吟诵,知道这个词吗?请你先吟诵一遍。
生:(吟诵)。
师:好,请坐。这位同学吟诵得声音还是挺很好听的,吐字比较清晰,咱们哪位同学主动来试一试?好,这位同学。
生:(吟诵)。
师:请坐请坐,读得也不错。同学们考虑一个问题啊,李白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这首诗的?想一想,咱们请一位同学发挥想象,来叙述一下当时的情境,好不好,你来说。
生:那个时候李白应该是在官场上正处于不得意之时,不受到朝廷的重用,没有人去赏识他,然后他是相当的清高,也是相当高洁的人品,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,然后就因此写下这篇文章。
师:你叙述的是当时一个大的背景,讲得挺好的,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个镜头再缩小,让它聚焦在当时李白和他的几个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啊?
生:饮酒。
师:对,想象这个情景。哪位同学来说?好,这位同学,你来说。
生:可以想象,当时李白和他的两个好友在一起喝酒,谈语间就谈到了一些官场上的事情。
师:李白说什么了?
生:李白就说官场上是比较黑暗的,然后李白就跟他们说,人活在世上应该活得豪放一些,不应该被那些世俗所束缚,应该活出自己的那种人生出来。
师:好。
生:结果李白就非常的激昂,心情非常的激动,结果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篇。
师:好,很好,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同学?哪位同学要补充呢?刚才读这首诗的时候,你感受到一点儿醉意来没有啊?感觉出来没有?大家都知道,武术里面有醉拳,是不是啊?谁打醉拳打得好?知道吗?不知道?武松啊。对不对?看过那个吗?《水浒传》。武松舞醉拳打谁呢?打老虎?打蒋门神?那打得痛快淋漓啊。(作手势)还有醉剑,知道吗?耍醉剑,看过吗?同学们注意了,读李白这首诗要读出一点儿酒味来,要带着一点儿醉意来朗诵这首诗,那才是有点儿味道的,我看见后面那位同学一个劲地点头,好像老师还是说得还是可以的,是不是?请你来说一说。
生:李白是官场不得志,然后呢,与几位好友把酒痛饮,酒劲正浓,稍有醉意的时候,李白是借酒销愁,诗兴大发,然后就才思如泉涌,如妙笔生花,大笔一挥,就写下了这个《将进酒》,成为万古不朽的名作。
师:好,这是出口成章阿。不得了啊!那就请你来吟诵一遍。
生:(吟诵)。
师:好不好啊?
生:(鼓掌)
师:同学们,这个李白的诗,它确确实实是激动人心的,尤其是他的这种抒情诗,因此我们在吟诵的时候呢,就要做一点儿技术上的处理。比如说,哪一个字我要重读,注意啦,哪一个字我要重读。刚才那位同学有几个字他就重读,很好。就是重音啊。再就是节奏要注意,有些地方呢,可以把它排得密一点,像是机关炮一样地给打出去;有的时候呢,要读得慢一点,非常舒缓;有的时候要高亢;有的时候要低沉。使整个吟诵赋予感情的起伏变化。再来试一遍。请举手,哪位同学再来试一遍,哪怕就是第一小段也可以啊。这位同学,你来试一下。
生:(朗读)
师:好,好,好,请坐请坐,我觉得这位同学是用心在读,声音还可以再大一些,再放开一些,好吧!
师:我想点将,点这位同学,请你来朗读一遍。
生:我就读第一段吧。
师:可以。
生:(读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)
师:停停停停停停停,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”,这是地上来,地上冒,对不对?(示范朗读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”一句,高亢)。
生:(鼓掌)。
师:这才是从天上来啊,你说对不对啊?不能把“天”读成“地”,是吧?好,重新来,重新来。
生:(重新读)。
师:好,有些地方,咱们商量一下啊,第一个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”,你读得很好,真的上了天了。但是他说的这句话,你看着我,(指着刚才那个同学),他说的这句话不是目的,他的目的是在第二句话,“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”(示范),这就有点儿味道了,对不对?你请坐你请坐。所以这个吟诵啊,它是要以生命投入的,同学们,用自己的生命投入的,你要把李白的诗变成你自己的语言,似乎李白就是你,你就是李白,你面对的那些权贵们,你要发出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。(示范,作手势)
生:(掌声)。
师:这样一种气魄,这样你就是李白了。同学们啊,这首诗呢它确确实实有这么一点儿感情的起伏。
(串讲古诗)
师:大家看“高堂明镜悲白发”,这是他感情的第一个发展阶段,是什么呢?这种感情是什么呢?
生:悲。
师:(板书“悲”)对,“悲”什么呢?“悲”的是“朝如青丝暮成雪”,什么意思啊?
生:人生苦短吗?
师:对,人生苦短。人生易老,转眼之间,满头的青丝,已经变成了满头的白发。中国古代的文人,在面对着永恒的大自然的时候,经常发出这样的一种感慨。尤其是那些有着远大的宏伟志向的人。当他的这种志向不能够得以实现的时候,报国无门的时候,更容易产生这样一种人生易老的感慨。从《诗经》到“楚辞”,到《古时十九首》,到李白这首,一直到李白的后代,许许多多的历代文人都在感慨人生苦短。所以这是一个“悲”。悲的是人生苦短。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?李白就提出了一个观点。什么观点啊?
生:“人生得意须尽欢”。
师:对,“人生得意须尽欢”。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及时行乐,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愁来明日愁。这就进入了他感情发展的第二个阶段。由“悲”转成什么了?人生得意须尽欢。(板书
悲 欢),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,“欢”,那么我问同学们,这种欢快,这种欢乐,是发自内心的吗?是吗?
生:不是。
师:为什么呢?谁来说一下。为什么不是发自内心的?你来说。
生:我觉得这是李白的一种无奈。
师:同学们注意,在第一小节当中啊,有两句我觉得它放在那儿好像有点不太连贯,但是把这两句给摘出来呢,那诗歌就变得很连贯了,你们看一看,你们看一看第一小节当中有两句放在那儿呢,实在是不太连贯,把它去掉之后啊,第一小节就格外连贯了,哪两句啊?
生:“天生我材必有用。”。
师:嗯,同学们都看出来了,都看出来,那么我们把它拿出来,让你放的话,你觉得放在哪个地方会比较好啊?放在哪个地方会比较好?嗯,你说一下。
生:我觉得放在诗的末尾。
师:诗的末尾,我同意你的意见。老师也有这种感觉,我觉得放在诗的末尾,就这一段的末尾,是吧?但是,李白为什么会放在这呢?大家想一想。一下子就插进这么两句来,是吗?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。好,我有这么一个观点,同学们注意啦。有的人就说啦,这句话说得真豪放,表现了李白的一种特性。同意的举手。同意这种观点的举手。还有不举手的啊。不举手的。请放下。哪位同学说,老师啊,我不同意你这种观点。你来说。
生:我觉得李白的这句诗写在这个地方,我觉得他是为了自我,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感觉。他是在说,他人生“需尽欢”,然后他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时候,然后说,我是有才智的人,我一定会得到重用,一定会发挥我的才智的。就这样。
师:好,哪位同学再说。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告诉读者,它说什么?你说你说。
生:可能是,自己认为时间未到吧。
师:哦,你来说。
生:他总有会被重用的一天的。
师:噢,好的,你来说。
生:可能是说统治者他们对人才,他们不能够发现人才。
师:好。
生:我觉得他这句话其实隐含着现在他还没被重用。
师:好,请坐,你再说。
生:也许是真金不怕火炼。
师:天宝二年,就是大概是公元742年,李白当时呢,是42岁,当时唐玄宗下诏书,宣李白进京,让李白呢,进京之后,这个时候李白呢他是感觉到好像时机到了,他是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”。在这之前呢,李白进过长安一次,但是那次呢没有得到重用,所以在他42岁的时候呢,唐玄宗诏他进京了,他觉得这个时候可以了,结果他在长安待了两三年,就给了他一个待诏翰林,并没有怎么重用他,而且后来呢还客客气气地把他从长安打发出来了。打发出来之后呢,他就到了山东,所以写了有一首诗,叫做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。在那首诗当中呢,他就把长安的三年生活作了一个系统的总结。最后发出了那一句,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。那么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呢?大家看一看。这个时候的李白,已经是重用无望了,但是内心的深处仍然还燃烧着那么一团火,而这首诗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它的隐含意义其中的一个就是说我有才,没得到重用。是不是啊?他如果已经得到重用的话,他就不会说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没得到重用。这实际上刚才那个同学说得挺好的,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什么呢,好像是一种自我安慰,或者是一种无奈,或者是一种气愤。对不对啊?都可以。所以这个欢乐,同学们,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,再往后发展,大家看啊,再往后发展,这感情的发展阶段又到了什么呢?大家看一下。谁来说一下?好,你说。
生:我觉得应该是“醉”。
师:啊,是醉,好,你读一读,你说为什么是醉?
生:因为他下面说的是“会须一饮三百杯”,再往后有“将进酒,杯莫停”,特别后面还有一句是“但愿长醉不复醒”。
师:(板书“醉”)嗯,好,我觉得这个字抓得很好,抓得很准。李白在这个地方呢,他把自己啊,好像是处在一种醉意的状态当中,也有些学者研究李白的诗歌呢,说李白的诗歌就是透着一种醉意,读他的诗要读出醉味儿来,我觉得这确实是抓住了李白诗歌,一部分诗歌的特点。的确是这样。那么再往后发展,看下一段啦,再往后发展,李白的感情到了什么呢?他认为啊,在这个世上,人活在世上,什么东西是不足贵?你来说说。什么东西不足贵?
生:富贵豪华的生活。
师:富贵豪华的生活,也就代指什么呢?
生:官场,做官。
师:嗯,做官,还有什么呢?
生:还有,做官,还有,就是权贵一样的。
师:权力、地位、金钱。对吧?这些东西,好,你请坐。作者认为人活在世上这些东西不足贵,这是说了一个,另外,他还说了另外一种人,这种人呢,在李白看来,好像也不值得去效仿。什么人?你来说。
生:就是那种追求权贵而趋炎附势的那种人。
师:这上面有吗?
生:还有一种是古来圣贤。
师:你知道圣贤是什么吗?
生:圣贤就是指那些很有作为的人。
师:很有作为的人,(点另外一名同学)你知道圣贤是什么吗?
生:我认为是那些品德比较高尚的人。
师:品德高尚的人就是圣贤,你能举一个例子吗?比如中国古代谁谁谁是圣贤。
生:一般公认的都是孔子。
师:孔子。孟子也是吧?
生:嗯。
师:嗯,那么在李白看来,这些人,孔子、孟子这些人“皆寂寞”,是什么意思啊?
生:因为他们都得不到重用,就比如孔子周游列国却依然无法使自己的主张得到实现。
师:哦,那李白活在世上一直追求的是什么呢?
生:最值得追求的就是那种“乐”。
师:哪种“乐”?
生:那种长醉不复醒。
师:就是喝酒,对不对啊?是吗?是的。同学们,你们同意李白这个观点吗?“钟鼓馔玉不足贵”,那不如喝酒喝得个一醉方休好,是吧?这又说“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”,荣华富贵不值得去追求,做圣贤也不值得追求,唯有喝酒值得追求。同意这个观点的举手。谁来说一说,我为什么不同意。你老举手,我不叫你了。你来说一说。
生:我认为不得志,他不应该沉醉于不得志。他虽然诗上那么写,我想他一定有自己的抱负的,这不是他最终目的。我是这样理解的。
师:哦,嗯,好,还有要讲的吗,同学们,嗯,好,你来说一下。
生:我认为这种想法太消极了。
师:太消极了。
生:人活在这个世上就要做一番事业。
师:应该怎么样?应该做一番事业。
生:虽然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得到实现,但是他还是应该尽力去做,因为不到最后,一切都不能算作定数。
师;哦,好,还有要说的吗?好,你来说一下。
生:我觉得他这里这么说是因为,首先他比较有才华,应该可以称为一个圣贤,但是他就受不到重用,而且在官场上又失利,所以他才认为这两种人不足贵。
师:好,请坐,你来说。
生:李白还写过一首诗,里面有一句提到“借酒销愁愁更愁,抽刀断水水更流”,我觉得李白他的本意并不是要沉醉在酒的欢乐中,只是一时,通过这个酒来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寄托,一时沉醉在这样的一种醉意当中。但是酒醒之后还是要面对现实的。
师:还有要说的吗?你说。
生:我觉得李白是想通过这种纵情豪饮来掩饰内心的痛苦,使这些痛苦得到暂时的缓解。
师:哦,好,说得很好。好,请坐。你说一下。
生:我觉得李白所说的“钟鼓馔玉不足贵”和“古来圣贤皆寂寞”并不是他真正的本意,按理说他真的这么想的话,他之前也不会为了不被重用而那么烦恼,也不会因为得不到重用而有愤怒的感情。他其实这么说只是为了说明自己很愤怒,说是我不被重用,那么我就沉醉于灯红酒绿中,看你怎么办,那种是看着自暴自弃,其实是发泄心中的苦恼吧。
师:借酒来发泄苦恼,这挺好的。同学们说的都很好。他是要借这个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,那么这种不满当中呢,他发出了令人震惊的话:“古来圣贤皆寂寞”。圣贤在他眼里面都无所谓了。其实李白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那些圣贤的,因为圣贤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,留给了后人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他从内心深处是尊重他们的。在这个时候,他确确实实是借酒来浇愁,发出了一种狂吟。(板书“狂”)我们说他的这种感情呢,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,一种狂傲,一种精神就出来了。李白这个人是傲岸不屈的,对不对啊?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,他不愿意受到统治者的那种束缚。统治者你不重用我,我就“明朝散发弄扁舟”嘛,一叶扁舟啊,他是这样一种要追求解放个性的一个人。他借这个时候就发出了一种狂吟。这就是李白的一种性格特点的表现。好,我们把第二段来一起读一遍。
生:(朗读第二段)。
师:嗯,好,下面连起来读一遍。能背过的同学最好就不要再看书了。将进酒,一二。
生:(朗读全诗)。
师:咱们试着来背一遍啊,不看书了,试着来背一遍。将进酒,一二。
生:(齐背全诗)。
师:有的同学还是时看时背,要求同学们呢,课下把这首诗,能够背过它,非常熟练地背过它,还要把它给默写下来,记住了吧?要默写下来。再就是,这首诗大家一定要勤于吟诵,一定要注意勤于吟诵,吟诵的时候呢,最好是找一个没人儿的地方,你自己呢,找一个地方,你可以发泄出来,是吧?你还可以手里边呢,好像是举着一个酒杯,更适于找一个月夜,没有人的一个小旮旯里面,同学们你在那个地方发狂吟,狂吟,你就体会一下你就是李白,李白就是你的那样一种味道,很有意思的。真的很有意思的。再就是在吟诵的时候呢,有些句子啊,不要像我们平时读课文那个样子读,那么规规矩矩的,不要那样读,就是要放开,你想怎么朗诵就怎么朗诵。“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”(示范,作手势)。
生:(鼓掌)。
师:这样一种味啊,就放开,放开你就觉得挺痛快的,是不是这样?人生有的时候需要发泄一下的。好,同学们,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,下课。同学们再见。
生:老师再见。
师:好,谢谢!